公元前74年四月,汉昭帝刘弗陵因病去世,未留下子嗣。朝廷的重臣们商议后决定召回昌邑王刘贺,让他进京主持昭帝的丧事。诏书上写道:“制诏昌邑王:使行大鸿胪事少府乐成,宗正德、光禄大夫吉、中郎将利汉征王,乘七乘传诣长安邸。”这意味着,刘贺将成为汉朝的继承人。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,刘贺喜出望外,心中幻想着自己会像高祖父汉文帝刘恒一样,顺利进入长安,成为大汉帝国的皇帝,继而建功立业,青史留名。然而,生活从来不会如人所愿,刘贺的命运和刘恒截然不同。对于一些人来说,天降的机会能够稳稳接住,但对于另一些人来说,机会只不过是命运的致命一击,刘贺显然就是那个倒霉的“接不住”的人。
满怀希望的刘贺,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进京,却因为过度的兴奋而得意忘形,忽视了自己的身份和应该有的礼仪。按理说,继位后的他应该表现出对汉昭帝去世的深切哀悼,可事实上,刘贺完全不顾丧期,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。尽管有臣子劝诫,他依旧我行我素,随心所欲。在前往长安的途中,他甚至抢夺民女,行径荒唐。抵达长安后,刘贺仍然没有表示悲伤,面对昭帝的丧事,他以咽喉痛为由,拒绝行礼哭泣,直到抵达丧帐,才勉强按照仪式进行哭丧。
展开剩余76%六月初一,刘贺正式接过了玉玺和绶带,正式继位为皇帝,并且尊上官皇后为皇太后,刘贺的皇帝生涯就此开始。此时,霍光等重臣曾上书劝告刘贺:“今帝崩无嗣,大将军惟思可以奉宗庙者,攀援而立大王,其仁厚岂有量哉!臣愿大王事之,敬之,政事壹听之,大王垂拱南面而已。愿留意,常以为念!”意思很明确,他们希望刘贺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。然而,尽管刘贺年轻且身处陌生的权力中心,他毕竟已在昌邑国当了多年王,习惯了权力的掌控。面对霍光的指示,他不愿屈服,反而决定按自己的心意行事,任命原昌邑国的官员进入京城担任职务,并且不少人还被破格提拔。
刘贺的做法让霍光等大臣措手不及,但他并不在乎外界的看法,尽管他的行为越来越荒唐,甚至在丧期期间也天天饮酒作乐,过得极为放纵。也许是刘贺过于急功近利,迫切想要掌控皇权,想要完全脱离霍光的束缚,但他的行为却表现出过于轻率与莽撞。即便如此,霍光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,直到六月二十八日,霍光召集了丞相、御史、将军、列侯等一众重臣开会。在会上,霍光直言不讳地提出:“昌邑王行为实在昏聩,恐怕会危及社稷,这该怎么办?”话音一落,众人都沉默了,没人敢立即发表意见。最后,田延年握剑走出,愤然表态:“大将军贤明,朝廷已被刘贺弄得乌烟瘴气,若再继续下去,国家恐怕会陷入危机,今天必须做出决断!”霍光立刻认同了田延年的说法,气氛瞬间紧张,众人也只能附和:“一切听从大将军的命令。”
在霍光的带领下,群臣便去找上官太后商讨废除刘贺的事宜。上官太后随后下令,宫门不准让昌邑国的官员入宫。刘贺从太后那里返回时,才发现自己已被孤立,曾经的臣子都无法进入宫中,他感到十分疑惑。霍光冷冷地告诉他:“皇太后下诏,不许昌邑国群臣入宫。”虽然刘贺有些害怕霍光,但依旧不解地询问:“为何如此严厉?”霍光只是淡淡地回答:“慢慢吩咐就是了。”但刘贺此时并未意识到,更大的危机正悄然逼近。
不久后,霍光将昌邑国的官员全数逮捕,关入诏狱,防止刘贺做出什么过激行为。为了避免刘贺突然死去或自杀,霍光对刘贺的行动进行了严密监控。就在刘贺逐渐意识到自己处境的异常时,他收到了上官太后的召见。面对召见,刘贺有些惶恐,向身边的人询问:“我做错了什么?为何太后召见我?”尽管心生疑虑,他依旧无法拒绝太后的召见。
当刘贺进入大殿时,他见到上官太后坐在武帐中,身旁是全副武装的卫士,殿内官员按品阶分坐。跪下后,尚书令开始宣读奏章,内容是一份由霍光等大臣整理的刘贺在27天内所做的1127件荒唐事。虽然这份报告内容极为夸张,但在朝廷中,所有人都一致认为:宗庙重于君,刘贺无法承担如此重任。上官太后听后,只轻轻说道:“可。”接着,霍光上前解下刘贺的玉玺和绶带交给太后,刘贺的短短27天皇帝生涯就此终结。
离开宫殿时,刘贺意识到自己的荒唐之举不仅毁掉了自己的皇帝梦想,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。他跪地感叹道:“愚戆,不任汉事。”此后,他被霍光押回昌邑,彻底告别了曾经自由的生活。
刘贺的命运以悲剧收场,这场意外的皇帝之旅让他从昌邑国的自在王子变成了一个废帝,永远无法恢复过去的生活。被废除后的刘贺被软禁在昌邑,无法再参与任何政事,甚至一度被汉宣帝派人监视。虽然刘贺后来被封为海昏侯,生活稍有改善,但他的命运依然被牢牢束缚。最终,刘贺在公元前59年去世,结束了这场不幸的政治历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优配-手机炒股好用的选哪款-实盘配资排行榜-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