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中国成立后,高等教育慢慢回到正轨,好多大学都请毛主席给它们“写字”。你瞅瞅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湖南大学和湘潭大学这些学校的“校门大牌子”,不难发现,上面的字好像都是出自同一个书法家之手。
这位写字写得特别好的人,就是毛主席。
毛主席一辈子给二十多所学校题过名,这让那些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特别自豪。熟悉毛主席的人都知道,他当年在湖南上的是湖南第一师范,那可是他的母校,正是在那儿,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开始慢慢形成。
一般来说,大家可能都会想,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应该有毛主席的题字才对,但实际上呢,毛主席并没有给他的母校留下题字。
毛主席为什么会给20多所院校写题字呢?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呢?
说起来,毛主席之所以会给高校题字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老师毛宇居先生的影响。
毛主席回想起在湘潭老家的日子,他曾有一位老师教了他整整10个月,这位老师就是毛宇居。毛宇居老师特别看重毛主席这位学生。等到新中国成立后,毛主席还进了湖南文史研究馆工作,并且在湘潭忙着编写“毛家的家谱”。他对毛宇居老师一直非常敬重。
到了毛宇居老年的时候,他最为人称道的几件事情中,恐怕就得数请毛主席给家乡学校写上校名了。
他好几次给北京写信,说想去北京和毛主席当面谈谈这事儿。毛主席答应了他的请求,而且还是在毛宇居的帮忙下,毛主席亲自在韶山学校、东山学校和湘潭大学等好几所学校题了字。
毛宇居是个搞教育的,他清楚毛主席对新中国有多关键。有了毛主席的亲笔题字,这里的老师和学生肯定会更有干劲。对教育这种需要长久投入的事业来说,这意义可大了。毛主席心里也明白这一点,所以才肯题字呢。
毛宇居老先生开了个好头后,毛主席的一位老朋友周世钊,恰好在新中国成立时当上了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长,他也琢磨着请毛主席给题个字。
1950年左右,周世钊先生当上了湖南第一师范的校长,在校园里,大家都知道,周世钊先生和毛主席是同班同学。
1913年,周世钊踏进了湖南第一师范的大门开始求学,他文才横溢,让毛主席对他颇有好感。毛主席的文章总是带着独特的个人风格,这也让周世钊十分钦佩。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日子里,他们两人成了亲密无间、啥都能聊的好朋友。
就这样,他们一起上学五年,成了五年的同学。
毛主席常常回想起,他和周世钊一起琢磨文章,聊起诗词歌赋还有古代现代的书籍,他们俩真的是“文字上的好朋友”。
但后来,毛主席和周世钊的人生轨迹变得大不相同了。
毛主席从文学作品里获得了让民族振奋的力量。
周世钊老先生对教育很上心。
这事情得从周世钊先生的个性说起。开国大典那会儿,周世钊先生也被邀请到了北京。在毛主席身旁,有人就好奇地问,周校长究竟是个啥样的人啊?
毛泽东主席思考片刻后,笑着开口说:
他是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。
就是因为性格太过温和,所以周世钊没有选择走革命这条路。
1918年,周世钊加入了毛主席创办的新民学会,和毛主席一起推动思想进步。那时候的周世钊对革命挺有激情的,他支持革命的方式就是在报纸上发表对时事的看法。
应毛主席之邀,周世钊成为了《湘江评论》这份报纸的顾问,他主要负责内容的编排和推广工作。
熟悉《湘江评论》故事的人应该都清楚,这份报纸最后被湖南的军阀头子张敬尧硬生生给封了。毛主席一气之下,就呼吁湖南的文化人士团结起来,轰轰烈烈地开展了一场赶走张敬尧的运动。
周世钊在这次行动里一直紧跟着毛主席,他亲眼见证毛主席用文字的力量,一下子就把统治湖南多年的军阀给推翻了。周世钊心里明白,毛主席是个能干大事的人,自己恐怕很难跟上他的步伐。
后来,毛主席去北京上学,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。他曾劝周世钊加入共产党,但周世钊考虑了很久,觉得自己更适合做个老师或者写东西的人,毛主席也就没有再勉强他。
从那以后,毛主席和老同学的往来就渐渐少了。
在毛主席革命的那些日子里,周世钊见着老同学的声望日渐高涨,而自己呢,则在大学里钻研文学,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学问家。
1947年,周世钊回到了他以前读书的地方——湖南第一师范,那个和毛主席一起学习过的校园。他心里充满了好多感慨。到学校后,他开始教起书来,后来还升为了教导主任。
过了两年时间,他就当上了湖南第一师范的临时校长。
当陈明仁带着长沙的国民党军队起义时,周世钊已经领着学生们盼着解放军的到来。解放军一进长沙,周世钊激动得眼泪都出来了,他真没想到老同学能成功,还圆了他们年轻时的梦想。周世钊赶紧去找了那些当年一起参加新民学会的老伙伴们,大家一块儿给毛主席发了封祝贺信。
在北京的毛主席那会儿接到了祝贺的电报,瞅见上面那些老熟人的名字,也忍不住乐呵了起来。他赶忙回了电,鼓励他们要继续好好学习,给革命事业多使把劲儿。
新中国成立那天的大典上,周世钊先生被请到了北京见证这一历史时刻,他俩老朋友又联系上了。其实啊,早在周世钊头一回到北京那会儿,他就找毛主席商量,想让主席给湖南第一师范写个题字呢。
周世钊向毛主席提出了请求,毛主席起初没反对,不过毛主席写的字,却不是周世钊心里所想的那样。
因为毛主席在那张小纸条上写了几个字:
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完成了学业。
毛主席写的是他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,不是写的“湖南第一师范”。从那时候起,周世钊感觉毛主席对给母校题字有点犹豫,就没再坚持。后来,毛宇居老先生请毛主席给几所湖南的学校题字,毛主席都答应了。因此,他才觉得请毛主席给母校题字应该也没问题。
1955年,当毛主席回到湖南老家探访时,和他一起游览湖南那些有名山水的周世钊先生,忽然有了个念头,想让毛主席给湖南第一师范写个题名。
这次,毛主席对周世钊这样说:
等我有空了,就来写一写。
但是毛主席一直抽不出空来,这事儿拖到第二年,周世钊还特意写信来“提了个醒”。毛主席在回信里开玩笑说:“该算的账,总会算的。”
过了好几年,毛主席一直没给母校写字,周世钊也挺无奈的。到了1963年,湖南省委计划在毛主席的母校——湖南第一师范里,建一个纪念青年毛泽东的展馆。
周世钊一听到这个消息,立刻就给毛主席写了封信,想让毛主席趁着这个机会给学校留个墨宝。不过,这次毛主席直接跟周世钊说了不行,拒绝得挺干脆。
从那以后,毛主席和周世钊先生就都没再聊起过那件事了。
为啥毛主席一直不肯给他的母校写字留念呢?
说起来,《毛泽东年谱》里头写了,五十年代中后期以后,好多单位都想找毛主席给写个字儿,特别是湘潭那边儿的单位,特别多。对于他们的请求,毛主席挺为难的,既不好意思直接拒绝,但也没点头答应。
因此,毛主席没给湖南第一师范写题字,很可能是因为他想对所有学校都平等对待,不偏不倚。
毛主席也怕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乱来,他对这方面总是看得很远。
不过说实话,湖南第一师范和其他地方还真不一样,它可是毛主席革命思想开始萌芽的地方。
毛主席曾说过:
我刚开始踏入社会时的根基,是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时奠定的。
再者,毛主席的老师杨昌济和他的夫人杨开慧,都是在这地方结识的,这对毛主席来说,是一段非常特别的人生经历。
这么说吧,从这个方面想,毛主席没给母校写字,也许就是他心里坚守的一个“规矩”。
在毛主席心目中,湖南第一师范特别得很,比国内其他学校都更有分量。虽说它的老师数量和质量比不上北大、清华那些名校,但对毛主席自己来说,这儿是他的母校,是他所有开始的起点。
一个了不起的人,对于曾经让自己成长起来的那些事物,心里头应该充满“敬重”。
毛主席心里特别敬重自己的母校,好几次想拿起笔来,却始终没法写下那个让他万分思念的名字。就像他之前给周世钊先生写的“湖南第一师范毕业”一样,这已经表明了毛主席的想法。他不愿意在自己当了新中国领袖后,用一种“了不起”的态度去给母校题字。
有人说过,毛主席对众多名山大川里,黄河是最让他感到敬重和畏惧的。因此,虽然他给不少河流都题过词,但却唯独没给黄河题过,这正好体现出毛主席对心中敬畏之物的那份坚持和原则。
因此,尽管毛主席没给湖南第一师范留下亲笔题字,但他和这所学校的缘分却非常深。毛主席在那里度过的漫长岁月,就像他在学校里亲手写下的一行行文字,铭记于心。
#百家说史# #6月发文冲刺# 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天创优配-手机炒股好用的选哪款-实盘配资排行榜-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