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。”
这是苏轼在生命的晚年,在黄州写下的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。通过这句诗,他生动展现了在困境中依旧保持乐观的心境,尽管身处贬谪,他对生活的态度依旧从容淡定,宛如行走在人生的烟雨中,无所畏惧,泰然自若。
众所周知,苏轼是继李白之后的又一位大文豪,才情横溢、才学超群,他以诗文书画扬名立万,成为了人们心中的文化偶像。然而,尽管他在文艺领域的成就辉煌,他的官场之路却一波三折,坎坷不断。
经历了几十年的跌宕起伏,见识了权力斗争的险恶与人性的复杂,苏轼终于在暮年悟出了人生的一些深刻道理。在他眼中,人生的真谛是如此简单却又深远,它浓缩成了两个字:“量”和“识”。
展开剩余81%你是否曾思考过人生的真谛是什么?
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,或许“活着”便是人生的真谛。如果有理想信念,或许他们会觉得“追求”才是人生的核心。然而,对于像苏轼这样的伟大文人来说,人生的真谛似乎更为深邃。他认为,这个世界的真理便在于如何“量”自己的才干,如何“识”大局。
回顾苏轼的青年时期,二十出头的他早已在科举中脱颖而出,满怀理想,风头一时无两。当时,他并不自满,而是深感自己有着为国效力的责任与使命。进入官场后,他发表了颇具影响力的政治论文《贾谊论》,在文中,他提到西汉时期的贾谊——一位年少成名却屡遭贬谪的文人。尽管贾谊的遭遇常常被后世文人视为悲剧,苏轼却从另一个角度深刻剖析了他的失败:“贾生志大而量小,才有余而识不足。”
这句看似简单的评述,深刻揭示了贾谊未能大展宏图的根本原因——他有远大的志向,但却缺乏足够的见识与远见。此时的苏轼年纪轻轻,前途未卜,尚未经历太多波折,因此他能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提出这一观点。
然而,命运的巧妙安排使得年轻时尚不懂“量”和“识”的苏轼,最终走上了与他所评述的贾谊相似的仕途之路。正如他所言,志大而量小,才有余而识不足,这两句评价在他自己晚年成为了对自己人生的深刻反思。
苏轼的前半生,与贾谊在三十三年短短人生中所经历的颇为相似。
两人都在年轻时因才华出众而名声远扬,而苏轼成名更早。作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苏轼不仅自己才华横溢,他的父亲苏洵也是一位大文豪。在这样良好的家庭环境中,苏轼的早期教育可谓得天独厚。年轻时,他便在父亲的教诲下展现出超凡的才智,迅速崭露头角。科举考试中,他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欧阳修的赏识,开启了自己的官场生涯。
然而,正当苏轼有望在朝廷中展现才华时,突如其来的噩耗改变了他的一生——母亲病故,他回乡守孝三年,错失了晋升的机会。这段时间,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的理想和抱负,全心全意地为家人承担责任,直到三年后,他才重新回到朝堂。
此后的苏轼并未轻松顺利,尽管他凭借才学和恩师欧阳修的推荐,再度回归官场并获得了重要职务,但他的官运并不长久。五年后,他再次因父亲的去世而为父守孝,失去了再次晋升的良机。
这两次丁忧对苏轼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,令他错失了在朝堂中的政治机会,也使他与权力斗争的复杂局面渐行渐远。直至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变法彻底改变了朝廷的格局,苏轼坚决反对这一变法,并上书批评其弊端,但并未得到采纳。反而,王安石的支持者开始对他进行打压,苏轼最终被贬至杭州,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涯。
此后的乌台诗案更是让苏轼的仕途进入了低谷。支持变法的新党人以文字为刃,将苏轼的诗文曲解为对皇帝的不敬,最终导致他再度被贬。即使他偶尔有些许回升,但再也未能返回京城,始终无法得到应有的政治地位。
回首一生,苏轼不得不感叹自己从年轻时的豪情万丈,到晚年的颠沛流离,心中早已明了自己曾经在《贾谊论》中评述贾谊时的深刻道理。真正的智慧,不仅仅在于才华横溢,更在于如何识别和应对复杂的时局与人情世故。只有拥有广阔的胸怀与深远的眼光,才能在波谲云诡的人生道路上立足不败。正如他晚年所领悟到的:“人生的真谛,不过有大量而见识广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优配-手机炒股好用的选哪款-实盘配资排行榜-配资交易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